
1988-1992年在西建大建筑系求学期间,我感受最深的是79级学长获得UIA学生竞赛以后给建大带来的竞赛传统西安正宗抓龙筋,尤其是1990年86级学长又获得UIA竞赛大奖,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可惜我们88级没赶上UIA竞赛年,但是我们在三年级下学期赶上了1991年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题目是“华人学者聚会中心”。学校非常重视那次竞赛,专门组织了竞赛小组和辅导老师,我和毛刚同学合作一个方案。学校请张似赞教授给我们专门做讲座,启发同学们的创意。张老师用幻灯片给我们演示讲解了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里克森设计的多伦多汤姆逊音乐厅,那是一个用透明玻璃和编织结构做的建筑,张老师说这个建筑用灯笼的概念照亮了城市空间,让建筑成为城市客厅。很可惜,最终我们学校的所有方案因为用了复印贴裱的制图方法,被全部取消了资格。一个学期的心血付诸东流,但是张老师这场讲座的场景令我至今难忘。
密斯·凡·德·罗说“建筑是将时代意志转换化为空间”。一个建筑的孕育源于时代的需求,它的诞生又表明了时代的能力,需求和能力处在时代天秤的两端。20世纪初期,人类相继走入现代社会,时至今日,总体上还处于这个时代。现代社会的两个中心是经济和科学,用以满足普通大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1920年代,勒·柯布西耶提出“走向新建筑”的思想,倡导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提供大众居住、办公、生产所需的建筑。由此形成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框架和相应的建筑工业体系。在经过一个相对平衡期之后,大众对批量化、同质化建筑需求逐步减少,原有的现代工业产能相对过剩,不断转移到其他新兴国家和地区,以满足那里市场的快速化和大规模需求。
2020年代,人类社会进入深度转型期,对批量化同质化产品需求普遍降低。世界范围内,原本强大的制造业产能不断寻找出路,向下游的传统建筑业转移。在这个转型期,天平一端是不断增长的大众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而另一端是制造业和传统的建筑业还在结合过程中,因此天平两端是处于不均衡状态的。
在经济中心之外,现代社会的另一个中心——科学,已经取得了性突破,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制造、生物技术和先进通信网络等方面的发展,使很多现代工业领域具有了满足大众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可能性。建筑业寄希望于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提升新的能力,保持新的供需平衡。
全球范围内,成功进行了科技进步成果转化的那些创新科技体系,为传统建筑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以大众个性化西安抓龙筋按摩、差异化的需求为核心,将用户需求、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维护进行全链条架构,使产品与用户之间始终具有双向信息与数据交流渠道,产品具有定制化和迭代升级的条件西安抓龙筋按摩。在这个体系中,成本和质量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先进的技术能够迅速淘汰落后的技术。而建筑业的项目制基本是一次性的生产活动,交付用户使用的建筑基本属于半成品,个体项目之间缺乏横向关联,因此行业整体进步缓慢。
100年前勒·柯布西耶提出的多米诺体系是建筑体系化的雏形,其后100年来不断出现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不断附着在这个体系上。这个体系在批判过程中不断修正演进,并且不断根据地域、文化或者环境的因素呈现出新的形式。然而这些变化基本都是被动的,体系整合度不足,甚至是贴标签的创新,因此建筑普遍没有达到经济性、功能性和美学品质相统一的状态,依然是遗憾的艺术。
在信息时代,借助科技的力量来实现大众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建筑这个命题是否成立?解决共性化需求的科学技术,能否与解决个性化需求的艺术与设计深度结合?什么样的机制和人才可以执行这个任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发起了一个叫做“寻找柯布西耶”的实验性活动,以现代社会最具创造力的,集建筑师、规划师、作家、画家为一身的勒·柯布西耶的人生主线为脚本,再现柯布西耶全方位的创造过程以及他与爱因斯坦、毕加索交流的历史场景,让柯布西耶与当代的建筑师、艺术家、科学家和大众在活动场景中隔空对话,相互了解、激发与碰撞,共同思考 “如何对待信息化时代碎片化的知识学习?” “如何在不确定性的时代获得一个相对确定的结果?”“个体生命不断延长的时代,如何延长个体生命的创造力?”等问题,寻找当代人在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从2020年开始, “寻找柯布西耶”的实验先后在北京、西安、深圳、上海等城市进行了多场活动,尝试用表现化形式诠释创造过程,用符号化标志撬动生活需求,让人与空间、专业与产业、专业与大众产生共鸣,促进知识流动和创意涌现,希望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专业从当代日常生活的文化之中和其他学科内容当中寻找新的可能性。□。
1992年入读冶院,恰逢国内建筑学专业评估启动。系里迎评促建整修东楼,不小心烧了老楼木屋架,东楼改造的持久战从那时开始,记录了30年来的风云变幻。1990年代初的专业学习从三大构成起步,鸭嘴笔墨线、裱纸渲染、水墨淡彩……然后各类型建筑一路画过来。老先生们都在第一线教书,“三大长老” “四大师太” “四大杀手”是金庸时代的学生对教师的敬畏,至今历历在目、感佩难忘。毕业设计参加UIA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凭着几张照片猜测巴塞罗那的设计场地,无疾而终。大学毕业同学们大部分投奔生机勃勃的建筑设计市场,系里教师青黄不接,于是我本科毕业就留校了。25年白驹过隙,如今也成为学生眼中的“魔鬼教师”,续写着东楼故事。
中国城市建设经历40余年快速发展,基本解决了数量上的“温饱”问题,取得的成绩令世界瞩目,甚至在很多方面比发达国家还“富”余。但是,“粗放式增长”背景下的建成环境普遍“贵气”不足,有3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第一,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城市建设忽略地方风土和文脉传承,原本的“修养”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遗产意识缺乏、文化观念狭隘。
第二,运动式旧城改造忽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多元需求,缺乏包容的“气度”,烟火气消散,城市街区整体划一却活力低迷。
第三,建成的新城和改造的旧区存在贪大求洋、尺度失调、风貌雷同、简陋粗鄙等问题,城市品味不高、“精神”难觅。
2011年底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这意味着以数量增长为特征的前城市化已基本完成,以品质提升为特质的后城市化拉开帷幕,转型时代的中国更加需要引导社会健康发展的新价值体系西安有没有抓龙筋。“富”而不“贵”是转型期社会的典型特征,如同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当新旧价值观念尚处于排斥与争斗的过程中,空间建设不可避免地陷入“价值失范”状态。
从神到人、从精英到大众、从宏大叙事到日常生活,在当代科学技术和哲学认知的双重推动下,疏离已久的主客体关系重新开始修缮,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认。城市终于摆脱了“绝对”和“物质”的羁绊,回归人人之家园的根本价值,建成环境学科也开始全面的人性复苏。近年来城市设计得到广泛重视,这一方面反映社会发展对学科领域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城市建设的转型需求。
根植此地风土、关切此人需求、营造此时品质,践行以人为主体,以城市空间的建构机理为基础,以时间和空间的整体性为原则,以城市社会生活的场所营造为主要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场所特色品质为目标的城市设计,探究中国城市的修养、气度和精神是中国建筑学人的当下之任。
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知识范式变革,工业时代的科学理性遭遇全面挑战。知识观念从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向文化性、境遇性和价值型转型,原本建立在“客观的” “绝对的”知识基础上的人类“知识帝国”正在被一个新的、各种知识合法共存的“知识共和国”取代西安泰式抓龙筋spa。
传统知识观念下的教学把知识当成定论,把学习简单地看成知识由外向内的输入过程西安抓龙筋,忽略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造成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欠缺。当探索、质疑被束之高阁,学生只会模仿和妥协,其结果必然是陈腐的技术八股横行,套路化设计遍地,城市个性迷失。
当代知识观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先天禀赋影响个体的认知与发展。教师需要像星探一样,努力发现每个人身上的潜质,引导学生在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潜能。专业教育更需要洞察个体差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西安抓龙筋按摩,寻找和专业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培养兴趣,提高专业素养,达成知识、能力的全面提升。
知识的持续更新和多元来源将教师拉下知识的神坛,更像是电影《黑客帝国》中的锁匠。虽然不再拥有知识的绝对话语权,但熟悉专业领域发展前沿和关键环节,掌握通往未来的钥匙。能够在恰当的时机为学生打开通向未知世界的关键之门,鼓励学生直面困难,勇于探索,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
今天的学习已经成为伴随终生的日常行为,应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和瞬息万变的现实社会。大学教师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最后一个学习阶段的守关人,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综合实战能力,做一个培养野战队的参谋,而不是仪仗队的教练。尤其面对中国存量更新的复杂现实和品质提升对实战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更需要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顺时施宜的研究型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西安抓龙筋工作室